昌平区城南街道:“美家美户”行动探索楼院治理共同体
一副居民手织的楼梯扶手“毛线手套”,如何激活社区的治理活力?一个线上打卡平台,又如何凝聚起邻里的人心?近日,昌平区城南街道介山社区启动新一轮楼门挑战赛,不仅推动社区环境“美颜”,更是城南街道以创城工作为依托,在探索激发居民主体意识、构建可持续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的过程中,逐步形成“美家美户”楼院治理共同体的探索实践关于数字货币。
“美家美户”行动 推出“楼门公约三字经”
家住介山社区清朗园小区20号楼的楼门长徐广兰一早就忙碌起来关于数字货币。“大姐,咱们社区的楼门挑战赛又开始了,家门口可不能堆放杂物,既不卫生也不安全。您也来参与楼门布置吧,咱老街坊一起把楼门打扮得像家里的客厅一样温馨。”每到一户,徐广兰都耐心讲解挑战赛的内容、如何为所在楼门“加分”,还为积极参与的居民送上介山书店送来的红苹果,形成“美家、美楼、美小区”的甜蜜约定。

在楼门长的动员下,居民们迅速行动起来:清扫楼道、擦拭扶手、清理堆物,有的居民还拿出自家画作装饰一楼门厅关于数字货币。完成楼内清洁后,大家又带着工具投入到小区公共环境的整治中。居民刘劲草是土生土长的介山人,她表示:“听说今天有集体清扫,我特意带上两个孩子,希望她们从小明白公共空间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的道理。”除了社区居民,物业公司、昌盛小街商居同盟商户、石油大学的志愿者等60余人积极参与,用实际行动美化家园。
活动现场,由居民共同商议制定的“楼门公约三字经”正式发布,从美环境、守秩序、讲文明、护平安、爱公物、促和谐六个方面凝聚行为共识关于数字货币。据统计,一年来,介山社区共有17个楼门、600余户居民参与楼门挑战赛,并在“城南相伴”APP上坚持打卡。其中,3位居民连续打卡超过365天。社区书记杨洪亮为这些坚持参与的居民颁发“美家美户共建先锋”证书。获奖居民胡敏激动地说:“每天记录楼门的变化,看着楼道越来越干净,邻里越来越和睦,特别有成就感!”
“四有”支撑 推动治理从“盆景”变“风景”
基层治理的难点,常在“最后一米”的情感疏离与参与不足关于数字货币。如何以情感为纽带,降低参与门槛?楼门挑战赛作为载体,不是生硬的任务分配,而是从征集居民“才艺”开始。在20号楼,徐广兰担心老人冬天扶楼梯扶手太冷,便找出毛线织成“扶手手套”;刘泓燊将自己的画作贡献出来,贴在了一层和二层的墙面上;每家每户用红色卡片写下祝福,让邻里一进门就感受到温暖……这些充满人情味的小事,有效激发居民的共鸣与参与意愿,推动形成“我要做”的自觉,一支本土化的楼门长及热心楼门事的队伍也逐步形成。
为让居民的付出可感知、可衡量,城南街道依托“城南相伴”数字化平台,居民通过上传家门口环境整治动态积累公益积分,个人积分还可累计至所在楼门关于数字货币。通过线上记录、线下行动,社区每月评选冠军楼门,获胜者不仅赢得流动红旗,还有机会实现楼门微心愿。这一社区治理“数字档案”,为长效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城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,介山社区楼门挑战赛具备“四有”特点:有温度的楼门建设深化邻里情,有队伍的积极带动增强组织力,有积分的撬动使赋能更直观,有回馈的激励提升参与积极性关于数字货币。街道将持续强化“四有”支撑,引导各社区居民从“美家”的自益行动向“美楼”的公共行为拓展,最终通过挑战赛凝聚多方力量,形成“美小区”的集体公益行动。通过递进式参与,让治理成效持续外溢、扩大,努力打造“一社区一特色、一楼门一品牌”的治理新格局,全力推动创城工作提质增效,让治理成果真正惠及于民。









评论